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造船工业尚处起步阶段,海军装备水平有限,手中可用的战舰,多为从
那时的中国,不仅不具备制造航母的能力,甚至连“航母”二字都鲜少出现在公开讨论中。造航母,不是不愿想,而是根本不敢想。
1991年,随着庞大的联盟土崩瓦解,一大批原苏军战略装备被迫滞留在加盟共和国。其中,有一艘命运特殊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
这艘航母原本属于苏联“11435型”航母建造计划,与今天俄罗斯仍在服役的“库兹涅佐夫号”是姊妹舰。
瓦良格号舷号106,库舰为105号,两者设计相同,建造批次不同,皆由涅瓦设计局主持方案。
库舰于1985年下水,1990年交付使用;而瓦良格号虽早在1988年便完成下水,但1992年被迫停建,最终在黑海船厂中被乌克兰弃置,无人接收,亦无力维持。
对乌克兰而言,这艘未完工的巨舰是一项沉重负担;而对中国来说,它是一座打开航母时代大门的钥匙。
国际压力接踵而至,运输路径频遭干扰,甚至在拖带穿越土耳其海峡时多次被拒。中国方面以“民间企业收购”为掩护,历时数年,才终于将这艘无动力的庞然大物安全拖回大连港。
航母所需的钢材并非常规舰船用钢,其一定要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抗磁化和高温稳定等一系列极端性能,属于当时全世界内极为敏感的战略材料。
彼时的俄罗斯虽正陷入军工体系全面衰退期,许多技术濒临断代,但在“航母核心技术”这件事上,却依旧奉行封锁政策,理由是:该类技术属于“战略物资”,不得外流。对方甚至将涉及航母设计、钢材配方等关键资料列入禁运清单,执行最严格的技术管制。
更为现实的考量是,俄方担心,一旦中国实现技术突破,东亚地区的海上力量平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中,鞍钢牵头承担航母专用钢的核心研发任务,经过数轮实验论证,最终在短短数年内成功建成国内首条高强度航母钢产线月,鞍钢完成了建造首艘国产航母所需的甲板钢、球扁钢等关键型号钢材的生产,为国产航母建造提供了70%的航母专用钢材。
更重要的是,航母所需的重型钢板、热处理工艺、加工厚度等关键流程均实现国产化,打破了美俄法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当中国在航母与大型水面舰艇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之际,俄罗斯却深陷“技术遗产困局”,难以脱身。自2017年启动大修以来,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命运多舛:
砸穿、机舱火灾频发……一连串事故接连上演,使原计划在2021年完成的维修工程一拖再拖,最新时间表已被推迟至2030年。
2022年俄媒《Reporter》曾直言,中国具备助力俄海军实现现代化的能力,若俄罗斯将部分军舰订单交给中国造船厂,无论在产能还是交付效率上,均优于本国现有条件。
除完成部分苏联时代遗留项目,以及为中印等国建造少数出口舰艇外,本国海军在过去三十年间几乎未获得大中型新舰。
目前排水量仅2000吨的“22380型”护卫舰,已被视为俄舰队的新主力。
近年来,尽管俄海军宣布“进入复苏期”,但受限于资金匮乏与技术能力受损,重型水面舰艇几无可能立项。
与此同时,其曾寄予厚望的两栖舰艇项目也接连受挫。早前与法国谈判采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却因宣告流产。转而自行建造的11711型“伊万·格伦”号虽然勉强服役,但排水量仅6000吨,航空作战能力极其有限,与中国071、075型两栖舰艇已不具可比性。
在这种背景下,俄媒频繁提及“船厂订单饱和”“大型舰艇短缺”并非夸张,而是切实问题。
库兹涅佐夫号频繁发生故障后,中国军迷更是热情呼吁:“让它来中国大修吧。”
然而,俄方在这类提议面前始终迟疑不前,原因并非单一的技术顾虑,更包含了多重心理与战略层面的阻力。
如今如果反过来合作,不免被解读为“昔日卖家变买家”,在政治上与情感上,都极难接受。
此前,俄在建“暴徒-M”轻型护卫舰就曾评估使用中国国产柴油机,但最终放弃,某一些程度上便是出于这种别扭的心理。
毕竟,让中国技术人员近距离接触“国家象征”,不仅会引发军事界焦虑,也冲击其“大国军工”的外部形象。
长期以来,俄方部分精英阶层始终将中国视作“经济合作对象”而非“军事对等伙伴”。在对华安全政策中,始终存在某种难以名状的不信任。即便近年来中俄联合演训频繁、互访密切,这种结构性偏见依然未曾完全松动。
与高超音速项目倾斜,海军建设则被系统性边缘化。陆权思维主导之下,其对中国快速推进海军现代化的速度始料未及,也极少从合作视角重新评估中国的能力与意图。
但更准确的说法应是:在面对角色反转时,一部分俄罗斯体系内的决策者,依旧未完成心理上的主动调整。
那么,俄罗斯又是何时开始慢慢放下“面子”的呢?1999年,这个刚从苏联废墟中挣扎而起的国家,急于甩掉手中那些耗资巨大的“遗产工程”。
那一年,俄罗斯或许只是将它视为一块无用的钢铁废料,被廉价处理给一家“澳门
”,也许谁都没认真思考,这艘被弃置多年的空壳舰体,二十多年后竟将成为中国海军跨入航母时代的象征。
2022年,俄罗斯原本试图通过一场“短平快”的闪电战迅速拿下基辅,却意外深陷战争泥潭,战事拖延、伤亡剧增,同时还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西方制裁风暴。
金融系统冻结、能源出口受限、技术禁运加码——俄罗斯的传统对欧经济纽带几乎在短期内被切断。
再起,一边是现实需求逼迫,“转向东方”不再是地缘战略的选项,而变成现实危机下的唯一路径。
与中国的关系,正是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快速升温。尽管在航母领域仍有些许尴尬与历史芥蒂,但整体科学技术合作却呈现出“冰火并存、功能互补”的新格局。
资源开发、高超音速材料建模等领域,双方逐步形成“非对称协同”模式——俄罗斯提供理论与模型,中国完成技术转化与产业落地。这种合作方式避免了直接技术依赖,也保留了彼此的战略回旋空间。
电磁弹射航母等高端装备逐一亮相后,俄罗斯国内舆论与军工圈也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的军工能力。曾经的“学生”,已然步入国际军工第一梯队;而俄罗斯,面对重重内忧外患,开始慢慢地抛弃“导师心态”,在合作中体现出更多平等姿态。经济领域的现实更加清晰。
自2022年以来,中国迅速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能源进口国与最大金融结算市场。
在西方金融体系全面制裁之下,人民币在俄罗斯的结算占比迅速上升,不仅被用于中俄双边贸易结算,更逐渐渗透进俄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支付体系。
不仅如此,俄罗斯的对华依赖,也在政治层面表现得愈加明显。在全球多边场合,尤其是在国际制裁、战争调解、亚欧大陆安全治理、反霸权机制建设等议题上,俄罗斯的政策姿态日益向中国靠拢。
外交话语上,“构建新型多极世界秩序”“联合反对西方霸权”“亚欧一体化”成为中俄间频繁共鸣的关键词。
无论俄罗斯愿不愿承认,一个工业体系完整、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大、国际话语日渐增长的中国,已不再是它眼中的“技术追随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战略参与者”。
而一个能让别人放下面子的国家,从来不是靠别人施舍的尊重赢得地位的,而是靠自身能力争来的现实分量。
中俄关系的每一步,都是大国博弈中的一次现实较量,也是一场心理落差的逐渐校正过程。
俄媒:为啥不让中国帮我们造军舰?环球时报俄媒建议俄罗斯从中国买航母 称要“放得下面子”参考消息国产航母核心材料曝光:真正的“世界顶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