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曾经有一项技术,十分重要但门槛又特别高,全球只有3个国家能造出来。就在我国想要向俄罗斯请求该技术援助时,却遭到了拒绝,于是我国便奋发图强,经过不懈努力,将这一技术冲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这项技术就是建造航母的甲板钢技术,想当初,我国连一艘正经的航母都没有,无奈之下只能在1998年去买乌克兰的二手货瓦良格号,当这艘航母被运回来时,没有动力系统,没有电子设备,没有武器,有的只有一个空壳。
可这个空壳却承载着我国的航母梦,我们一定要要拥有属于自身个人的航母,于是就决定自己再动手改造,可航母这东西,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是简单的。
其中非常棘手的就是航母的甲板钢,在当时这项技术全球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才有,而美国一直以来都对我国实行了技术封锁,于是我国就向俄罗斯发出了甲板钢的技术请求。
但仔细想想,和航母相关的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必然的联系到国家国防,如果将这种技术轻易送出,那对自己岂不是也是一种威胁。
果然不出所料,俄罗斯拒绝了,理由就是“技术属于战略装备,不可能出售”。没办法,既然没有人帮助,那就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干。
航母的甲板钢技术之所以难,那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当航母上的舰载机起飞之后降落时,会对航母的甲板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这就要求甲板钢要具备极高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它要保证飞机每次降落时的稳定性,稍有差池就会造成不敢想象的损失。
而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会喷射高达几千度的火焰,因此航母甲板钢的耐高温性能要有非常高的标准,此外还要具备抗侵蚀的能力,来应对海水的长年侵蚀。
航母甲板钢在焊接的过程中,若能够减少焊接的次数,那么它的整体强度就能越高,并且还能缩短工期,可这就要求甲板钢的尺寸达到一定标准,单块甲板钢需要40米长、5.5米宽。
这种种困难对于当时航母技术较为落后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样一个时间段,国内的鞍钢集团站了出来。
鞍钢集团的团队通过分析瓦良格号残留的钢材,逆向推导出其合金的成分,并发现了这种残留的钢材是采用了真空脱气的技术,将杂质含量控制在了10%以下。
后来鞍钢集团的科研人员发现,航母都必须要用一种“对称球扁钢”的特殊钢材,这种钢材的轧制难度极大,当时没有一家制铁企业能造出来。
鞍钢集团的团队就用“半手工固定+人工热处理”的工艺,真正困难的是后面的一步,因为每次在热处理的时候,其质量总是不理想,呈现的效果变动太大。
于是研发团队就一次一次的重复,只为达到最优的效果,最终在经过180多炉次的试验后,成功将钢板的冷却速度的控制精度提升到前后不超过3摄氏度。
另一方面,甲板钢是注定要具备很大的尺寸,但是当时鞍钢集团的轧机最大却只能生产1.4米宽的钢板,和要求的5.5米还差了不少。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鞍钢集团与一重集团合作研发了“轧机之王”,这台轧机具有5.5米宽以及10万吨的轧制能力。
在2009年,鞍钢集团交付了200吨符合规定标准的航母钢材,这批钢材的屈服度能达到690兆帕,其抗冲击能力甚至超越了美国的同类产品。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航母甲板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航母建设上的成熟。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三个掌握甲板钢技术的国家,而俄罗斯在这件事情过后,因为经济长期低迷,再加上产业空心化,不仅无法向印度交付合格航母,甚至后来还需要向中国采购特种钢,用来维修他们的老旧舰艇。
现如今我国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也正式下水,和传统的滑跃起飞方式相比之外,福建舰是采用电磁弹射的系统,这样一来,航母能更高效的搭载舰载机起飞,即使是重型战斗机也能顺利起飞。
更厉害的是,这种系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多机型的协同使用,从轻型的无人机到战斗机,甚至是几十吨的运输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精准弹射。
而当初那个困扰我们的特种钢的技术,现在同样被我们不断攻克,2025年我国已经研发出“手撕钢”,其厚度仅有0.015毫米。
这是什么概念,它比A4纸还要薄上5倍,用手就能轻易撕开,抗弯折的次数能达到50万次,即使在负50到20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性能远超日本、德国。
可不要小看这薄薄的钢材,有时候越薄的钢材,反而有大用处。比如说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折叠手机中,这种手撕钢就是其折叠的核心材料,它能够使得屏幕弯折的半径缩小1.5毫米,即使折叠20万次还不会变形,并且成本比进口低了60%。
还有国防军工的领域,它能够应用于航空发电机中,能够使得发电机的重量减少50%,耐温性能也能提高150摄氏度,目前已经通过了中国航发AES100涡轮发动机的装机测试。
如今再回想当年俄罗斯的拒绝,虽然成为了我国航母事业的“拦路虎”,但也成为了我国对于特种钢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如今我国不仅造出了世界领先的航母,在特种钢的技术也已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而这件事情,也证明了“关键技术必须自主可控”的真理。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 美俄坚决不出口,中国:不要了,我国自己造,历时2年成功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