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围绕“计量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主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系列宣传活动,基层单位人员走进校园、社区,通过现场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将电能计量知识深入浅出地普及给大家,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实践,充分彰显了其在电力计量领域的责任担当。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浪潮中,电力计量作为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宣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聚焦民生关切,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详细解答居民在用电计量方面关心的电费计算、电表读数等热点问题,让民众对电力计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主动为居民排查线路隐患,提供用能分析服务,这不仅体现了对民众用电安全的重视,更让民众感受到了电力企业的贴心关怀。他们加强政企协同,联合监管部门开展计量法治宣传,以媒体宣传、宣传手册等形式,重点解读《电能表检定规程》等法律和法规,普及智能电能表“强制检定、失准更换”制度,增强了用户对电能表是国家强检计量器具、依法强制管理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也为电力计量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们在活动中设置的开放体验环节,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客户代表及监督管理的机构等各界人士走进公司数字化计量检定基地,让他们“零距离”感受公司在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计量准确方面采取的各项举措以及对计量精准度的不懈追求,拉近了电力计量与社会的距离这不仅彰显了公司的品牌价值和社会责任,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电力计量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国网江苏电力营销部的此次活动,关注了民众的需求,让民众更好地了解电力计量知识,保障了民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生动诠释了“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此,大家要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那样,继续秉持“计量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的理念,不停地改进革新宣传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不仅要提供较为可靠的电力供应,更要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电力企业能够积极借鉴国网江苏电力营销部的经验,一同推动电力计量工作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盐文)
8月30日-31日,安特威研发团队奔赴安吉,开展一场以“持续进化,追求卓越”为主题的团建活动,在山水间锤炼体魄,在高温下磨砺意志。团建首日,研发团队先赴井空里大峡谷开展溯溪探险,晚上开展了以“持续进化,追求卓越”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坦诚交流工作中的困惑、分享项目推进的心得,对团队未来的研发方向建言献策。安特威正以坚定的决心继续推进IPD和ITR的变革,以第一性原理为基础,瞄准客户的真实需求,尊重常识尊重规律尊重数据尊重方法论,攻坚核心技术,升级服务标准,完善支撑体系。选择,相信,行动,胜利,让胜利连着胜利!未来,公司将始终秉持这样的初心,跨越更多新征程!
2025年9月4日下午,昆鹏街道人工委主任刘君可一行2人来金鑫生化走访慰问。金鑫生化阀门创始人、董事长涂志金,总经理涂克杰热情接待并陪同座谈。刘君可主任代表昆鹏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和政协联络组,向公司新老政协委员致以诚挚问候,并就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及政协委员履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会上,涂总对街道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并围绕公司发展历史、核心产品、技术创新成果及未来战略规划作了专题汇报。随后,双方就智能制造升级、市场拓展、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情况做了交流。最后,刘君可主任代表街道向涂志金、涂克杰等新、老政协委员表示慰问,勉励大家继续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为昆鹏街道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达索系统(巴黎泛欧证券交易所:FR0014003TT8,DSY.PA)主办的“2025达索系统制造业高峰论坛”于9月4日-5日在广州举行。本届峰会以“跨界融万象,转型创纪元”为主题,汇聚高科技、汽车及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代表及专家智库,聚焦A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制造业加速全链路创新升级的关键议题,一同探讨以达索系统3DEXPERIENCE平台为核心的虚拟孪生技术如何赋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推动跨界融合与产业效能跃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对新质生产力加快演进、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深层次地融合,制造业正迈向高效协作与系统创新的新阶段。如何通过端到端虚拟孪生整合研发、制造与供应链,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减碳,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作为工业AI领域的领军者,达索系统于今年发布了3DUNIV+RSES战略,结合建模、仿真、数据科学和AI生成内容,构建面向全产品生命周期的虚拟化协同环境。企业可在这一安全可信的协作空间中充分开发与管理知识产权、积累知识经验,并训练AI引擎,实现从认知到创新的全流程转型,全面重塑可持续制造模式。本届峰会围绕制造业数智化与绿色转型的核心需求,以3DEXPERIENCE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为主线,结合生成式AI、数据科学、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等最新趋势洞察,全面探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未来路径。来自高科技与汽车行业的众多参加会议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就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整车、数字化工厂等跨界案例与成功实践进行了分享交流,进一步印证由AI驱动的虚拟孪生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加速设计迭代、优化生产流程、预测设备运维,实现从单点创新到全局升级的跨越,突显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新工业中的引领潜力。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裁张鹰表示:“制造业正处于数智融合的关键节点,企业亟需以生成式创新驱动未来发展。达索系统将持续依托3DEXPERIENCE平台由AI驱动的虚拟孪生技术,助力客户实现从设计到制造到运营的全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深耕中国市场二十年,我们将继续与客户携手,探索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机电软一体化与全产业链的融合升级,赋能高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制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变革新征程。”进一步了解达索系统的3DEXPERIENCE平台、3D设计软件、3D数字化样机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解决方案:
202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隆重举行阅兵仪式。无数目光聚焦北京,不仅见证着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荣光,也见证着中国装备制造的过硬实力。作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简称“金旅客车”)凭借卓越的产品的质量、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多年服务重大活动的丰富经验,深度参与此次阅兵活动车辆服务保障工作,以可靠性能与高效服务圆满达成目标,为盛典的顺利举行注入“金旅力量”。此次阅兵,金旅客车超千台车辆参与服务保障,包含领航者、考斯特、锦程、凯歌在内的多款主力车型,凭借稳定的动力性能、优异的安全配置与舒适的乘坐体验,承担起人员接送的关键任务。这些车型覆盖了不同场景需求,无论是核心区域506台保障车辆的精准调度,还是外围中转约500台车辆的高效运转,从前期演练至正式阅兵,所有金旅车辆运行平稳有序,未发生一起因车辆质量或服务延迟影响任务执行的情况。金旅客车的产品性能与服务机制再次经受住了国家级重大活动的全面检验。能够在如此高规格、高要求的重大活动中脱颖而出,源于金旅客车数十年如一日对产品的质量的极致追求。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金旅客车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新能源客车研发、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安全性能优化等领域持续突破,构建起覆盖客运、旅游、公交、团体等多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此次参与阅兵保障的车型,均经过严苛的性能测试与环境适应性验证,从动力系统到车身结构,从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到安全防护配置,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金旅客车对“可靠”二字的坚守,也印证了中国客车制造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坚实步伐。除了过硬的产品实力,金旅客车成熟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更是此次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障。自接到保障任务起,金旅客车迅速成立专项服务保障团队,整合服务资源,制定“前置检查、现场值守、应急响应”三位一体的保障方案。在活动前期,团队深入合作单位开展车辆全面排查,协助用户将车辆状态调整至最佳;活动期间,在阅兵村、集结地等关键区域设立服务站点,派驻专业方面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同时组建机动应急小组,确保突发问题第一时间响应、高效处置。从多次演练到正式盛典,金旅客车服务团队以“反应敏捷、服务及时、保障有力”的专业表现,赢得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认可。金旅客车国内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红斌表示,能够参与保障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任务,是企业的光荣,更是中国制造实力的体现。未来,金旅客车将继续秉持“国之盛事、必有金旅”的信念,持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服务响应能力,为国家重大活动和公众交通出行提供更可靠、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
8月29日,由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成功吊装,刷新全球已安装风机单机容量、叶轮直径的双项纪录,标志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实现新的跨越,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树立新标杆。此次吊装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由超过3万个零部件构成,其供应链实现全链自主可控。发电机、叶片、轴承、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在多项技术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机组单机容量大,发电效率高,其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采用第三代全集成半直驱技术路线,轴系、齿轮箱和发电机高度集成,具备轴系结构紧密相连、弯扭分离、可靠性高等特点,采用全密封结构防止盐雾腐蚀方案,装载内外双重冷却系统解决散热问题,双重抗台风策略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能够提升台风期间机组的安全可靠性。此外,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实现了电控系统全国产化,攻克了核心部件核心技术难题。据悉,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叶片突破了气动与结构耦合难点,实现超长叶片低载、高效及高可靠性等多目标设计,为机组高效转化风能提供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方案,该机组采用的传动链方案具备更高发电效率,整体发电水平提升2%以上。采用的先进三电平全功率变频技术,不仅仅可以带来更优质的电能质量,而且还能提高电气系统的发电转化效率。该机组针对风速在8米/秒以上的中高风速海域量身定做,单台机组发电能力可媲美传统小型风电场,可有效控制初始投资与长期运维成本,明显降低度电成本,全面适应海上风电平价化发展需求。此外,该型机组单机容量可覆盖20兆瓦至26兆瓦,满足多种风区、不同海域的项目要求。机组满发时,每转一圈即可发出62度电,在年平均10米/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可满足5.5万户普普通通的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可节约标准煤3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余吨。
8月30日,我国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体系和核心装备规模化应用取得关键性进展,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超500万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世界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稠油是一种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且容易凝固的原油,开采难度大。同陆地油田相比,海上平台作业空间小、成本高,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面临技术装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重挑战,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难题,此前在全世界内没有先例。“目前,世界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比约70%,是各石油生产国实现增产的主攻方向之一。对于高黏稠油,行业内主要是采用热采方式来进行开发,核心原理是向地层注入高温度高压力蒸汽,通过加热使稠油黏度降低,成为流动性好、易开采的稀油。”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杨仁锋介绍道。我国是世界四大稠油生产国之一,稠油资源丰富,海上需注热开发的高黏稠油探明储量超6亿吨,占我国稠油已探明储量约20%,开发潜力巨大,持续推动稠油储量向产量转化,对于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我国海上稠油热采大多分布在在渤海海域,现已建成南堡35-2、旅大21-2、锦州23-2等多个主力热采油田。2025年,稠油热采产量已超130万吨,全年产量有望跃升至200万吨。为高效经济动用稠油储量,中国海油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创新提出“少井高产”热采开发理论,采用大井距“高强度注采、高干度蒸汽以及多元热流体协同增效”开发模式,通过注入高热量蒸汽,并辅助各种气体、化学药剂,同时配套大液量高效举升工艺,进一步提升单井产量,成功破解热采产能低、热量损失大等难题,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中国海油资深专家刘义刚说:“针对稠油热采井高温度高压力的复杂工况,中国海油成功研制世界领先的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自主研发小型化高效注热装备、井下安全控制管理系统与长效防砂装置,并设计建造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填补了我国海上稠油热采装备领域的空白。”
8月29日,南方电网公司研发的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对外发布,将为算力资源的经济、绿色流动提供智能导航,有力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与深度应用,算力需求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预计到2030年,我国算力能耗将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9.4%。“算力与电碳的协同运营是破局的关键。”南网数字集团电碳算团队负责的人介绍,南方电网公司通过确定性网络技术接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在此基础上,研发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为用户更好的提供“算力淘宝”式服务:用户只需上传算力任务需求,系统将自动基于当前的电价、绿电情况,匹配符合价格预期、低碳标准及性能要求的最佳智算路径。这对于实现电能量流、算数据流和碳价值流的高效协同,推动算力调度在安全、经济、绿色维度的综合优化意义重大。过去,由于算力任务类型多样且缺乏统一标准,算力与电力的换算难以量化,影响了二者的协同调度。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提出了算力计量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嵌入“算力电力映射模型”,精准计算算力任务所需的电力消耗。以此为支撑,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可通过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互,根据获取的电价信号动态优化算力调度策略,实现算力成本与电力市场的实时联动,预计每年可降低算力经营成本超10%。在近日开展的粤黔苏三地跨域调度测试验证中,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提前测算算力任务对应的电力负荷,实时对比南方区域电价,将广州等东部企业的算力任务转至电价更低的西部地区运行,极大提升了算力运营的经济性。不仅是“经济账”,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还为算力的绿色低碳流动提供了关键支持。系统依托“电碳协同监测体系”,可实时追踪每项算力任务背后每一度电的碳排放信息,生成清晰可溯的“碳足迹画像”,精准引导算力任务向新能源密集区域转移。团队负责人举例,当贵州区域光伏、风电发电量激增时,系统监测到当地绿电超发信号,便会即刻生成跨域调度策略,引导广州、苏州等地算力任务转移至西部绿电富集区运行。“只需几分钟便可完成算力任务的迁移。这既大幅度的提高了绿电消纳比例,助力数据中心绿色化建设,更满足了企业低碳合规的发展需求,实现了多方共赢。”接下来,南方电网公司将进一步立足电力数据优势,携手紫金山实验室、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为公司等产学研生态伙伴,不断加大电碳算协同产品研制力度,着力推动“电碳算协同”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有效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数字化的经济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截至8月31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8亿吨。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输送至华中、华东、广东等地区,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提供坚实保障。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和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自2003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以来,电站长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大国重器的运营管理单位,三峡集团长江电力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强化设备诊断与运行管理,实现电站设备高质量运维,全方面提升设备可靠性,为能源保供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8月14日,荏原集团正式对外发布2025财年上半年(FY251-2Q)合并财报,订单额、销售额和盈利均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并宣布上调全年盈利预期。业绩亮点订单与营收创新高2025年上半年,受益于环境与精密电子事业板块的强劲增长,订单总额达4,513亿日元,同比增长12.9%;销售总额达4,487亿日元,同比增长13.7%。盈利增长显著盈利达500亿日元,同比增长25.3%,盈利率提升至11.2%。海外市场增势迅猛海外市场整体销售额达2,958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6%,海外市场占有率达66%。其中,韩国及其他亚洲地区表现突出,销售额达856亿日元,同比增长65.8%;中国地区增速放缓,前两季度销售额759亿日元,较去年出现小幅下滑。事业板块表现建筑工业业务呈现平稳发展销售额1,138亿日元,基本与去年持平。能源板块营收与盈利双增得益于中国电力市场的强劲需求及北美市场产品和S&S(服务和支持)的增长,销售额达1,090亿日元,同比增长17.7%,盈利增长48.9%。基础设施与环境业务增速强劲基础设施板块销售额达326亿日元,较去年增长26.3%,盈利增速超过80%;环境板块订单额较去年同期增长86.9%,达658亿日元,盈利增长22.7%。精密电子业务成为增长引擎受全球半导体需求持续复苏驱动,订单额、销售额、营业利润均实现大面积上涨。销售额增长23.1%,达1,505亿日元,盈利达234亿日元,同比增长21.5%。全年展望:盈利预期上调基于上半年的出色表现,荏原集团上调2025年全年盈利预期至1,025亿日元,较此前增加10亿日元。今后,荏原将充分的发挥多元化业务布局和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一直在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实现业绩的进一步增长,朝着成为全世界卓越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